中國的AI自我審核的確嚴重,但換英文就可繞過

當你用英文問AI「中國的網路防火牆怎麼運作」會得到一則非常技術性的回答,但用中文問同個問題卻會被禮貌婉拒?這是怎麼回事?

其實這就像跟雙重人格的機器人對話,切換語言等於啟動不同的過濾開關。最近一份開發者的實測報告證實,AI模型對中國議題的回答會隨著提問語言而180度大轉彎[1][4]。

你需要知道的事情

語言就是開關
當研究員用中英文分別向Anthropic的Claude 3.7和阿里巴巴的Qwen 2.5提問時,發現模型回答敏感議題的配合度落差可達40%[4]。就像在酒吧點酒,英文說要「龍舌蘭炸彈」會得到整組shot杯,中文說「深水炸彈」卻被當危險物品拒絕。

訓練資料的基因缺陷
這現象被稱為「泛化失敗」(generalization failure),牛津大學的Chris Russell教授形容:「AI的安全機制像多語言海關,英文通道檢查寬鬆,中文通道安檢升級三倍」[7]。根本原因是中文訓練資料經過政治濾鏡處理,就像餵AI吃精緻料理長大,自然不會煮出辛辣菜色。

文化推理的先天障礙
薩爾蘭大學的Vagrant Gautam指出,網路上批評中國政府的英文資料比中文多10倍[1]。AI學到的潛規則是:英文環境允許理性辯論,中文環境自動觸發自我審查模式,好比在KTV點歌,某些曲目會神秘消失在點播清單。

為什麼這顆按鈕會引爆未來?

當AI變成跨國企業的標配工具,語言選擇將成為商業戰術。想像跨國公司用英文版AI分析中國市場風險,中國分公司卻用中文版AI做出完全相反的建議,這種「數位巴別塔」效應可能引發決策災難。

1. 模型主權的新型態冷戰
各國正在建立「數位意識形態防火牆」,2023年中國《生成式AI服務管理暫行辦法》明文禁止損害國家統一的內容[6],這讓AI模型就像裝了GPS的文化變色龍,會自動切換言論模式。

2. 知識平權的雙重標準
阿爾伯塔大學的Geoffrey Rockwell發現,AI翻譯會漏掉中文裡「指桑罵槐」式的政治諷刺[4]。這形成新型資訊落差——掌握多語能力者能突破知識圍牆,單語者被困在濾鏡泡泡裡。

3. 全球市場的隱形天花板
當美國AI巨頭想進軍中國市場,得訓練出會「見人說人話」的雙面模型。這就像星巴克在中國賣茅台咖啡,在美國賣南瓜香料拿鐵,品牌一致性將面臨巨大挑戰。

下次當你切換手機語言設定時,不妨試試用不同語系問AI同個政治問題。你會發現,AI不僅是工具,更是會讀空氣的數位外交官——而且它讀空氣的能力,取決於你用哪種語言呼吸。這讓人不免思考:我們訓練AI理解人類,還是AI在訓練我們習慣被過濾的世界?

參考資料:
[1] https://bestofai.com/article/ais-answers-on-china-differ-depending-on-the-language-analysis-finds-techcrunch
[2] https://www.ainvest.com/news/ai-answers-china-vary-language-raising-ethical-questions-2503
[3] https://opentools.ai/news/ais-language-game-why-answers-on-china-vary-across-tongues
[4] https://techcrunch.com/2025/03/20/ais-answers-on-china-differ-depending-on-the-language-analysis-finds/
[5] https://app.daily.dev/posts/ai-s-answers-on-china-differ-depending-on-the-language-analysis-finds-r0s6e3fvt
[6] https://www.ainvest.com/news/ai-answers-china-vary-language-raising-ethical-questions-2503/
[7] https://www.oii.ox.ac.uk/news-events/coverage/ais-answers-on-china-differ-depending-on-the-language-analysis-finds/

發佈留言